混凝土過去配合比所依據的理論基礎
閱讀 ?·? 發布日期 2021-07-30 09:37 ?·? 靈石科技
從世界上第一次發現天然水泥以來,1824年,英國利茲的一個施工人員約瑟夫 · 阿斯普丁提出“波特蘭”水泥的一個專利,大家認為這是混凝土技術的開始。有了水泥,還要將粗、細骨料和水與其混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混凝土,才能進行工作。這四個部分如何搭配,它們各自的比例是多少?這就是混凝土配合比問題的首要理論實質。
近200年來,關于如何進行顆粒的合理搭配,配合比在理論上有三種方法,分述如下。
1、比表面積法
此法是最早、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方法,這種方法的實質是,粗細骨料,都是一種零散體,只有用水泥和水,如同粘接劑一樣把它們粘接起來,才能形成人造石頭——混凝土。那么粘接劑(水泥)的需求量,就與粗細骨料提供的表面積總量有關。粗細骨料提供的總的表面積越多,在達到一定的程度要求的前提下,水泥的需求量就越大;相反,就會越少。在這種思路指導下,粗骨料相對細骨料,在同等體積下,粗骨料提供的比表面積比細骨料要小得多,所以,在做一個具體的配合比時,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,盡可能的提高粗骨料用量,降低砂率,是比表面積法最重要的原則。
2、最大密度法
此法的核心是,組成混凝土的粗、細骨料以及水泥首先應有合理的級配,以求得混凝土有最大的密度和最低的空隙率。如果組成粗細骨料和水泥顆粒的級配不合理,就會在混凝土內部造成很多空隙,這時候套用比表面積理論必然誤差很大,所以,組成混凝土的各種顆粒,必須求得最佳級配和最大密度,才能保證混凝土內部有最小的空隙率。
3、魏矛斯斷檔級配法
魏矛斯認為,在連續級配中,直徑相鄰的小顆粒會對大顆粒形成的骨架帶來不利影響。同樣,我國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等人的研究也認為;只有當小顆粒的直徑約為大顆粒的六分之一時,小顆粒才能完全只起到填充大顆粒骨架形成的孔隙的作用,而不會對骨料的空隙率起到負面的增加作用。為了不給空隙率和混凝土的強度帶來不利影響,所以必須人為地對混凝土中的大小顆粒進行斷檔級配。
在這個思路的支配下,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一般都是單級配而不是二級配。也就是說,粗骨料只用2-4cm的石子,人為去掉0.5-2cm的小石子,提高砂率,在不增加水泥用量的前提下,也能達到理想的空隙率最低而強度最較高的效果。
以上三種有關配合比的理論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做任何配合比的依據。